经济管理学院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以服务航空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为使命,以产教深度融合为路径,通过构建与产业紧密对接的专业体系,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教学体系,努力践行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培育出了一大批“基础厚、融合强、能力足、应用好”的高素质应用型管理人才。
党建引领,助推学院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以“党建红”引领“教育蓝”为主线,积极推进党建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发展,培养“懂经济、善管理、怀航空报国情”的新时代经管人才。加强思想建设,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理论武装,锤炼政治素养;创新组织建设,坚持党政联席会议制度,传承优良作风,发挥支部战斗堡垒作用;树牢纪律规矩意识,弘扬高尚师德,营造风清气正育人环境。近年来,学院对标对表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建设要求,凝心聚力、埋头苦干,党建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学院党总支荣获2024年度抓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好”的党组织,校级新闻宣传工作先进单位,财会教研室党支部荣获校级“先进基层党组织”;获批校级二级学院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建设示范单位,构建“三学两做一创新”思政校园文化,并荣获校级三等奖;连续三年学院荣获校级“五四红旗”团总支,学生工作先进集体和学生工作创新单位;完成省委教育工委专项课题《高校学生样板党支部建设促进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路径研究》。




内涵提质,扎实推进人才培养工作。学院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树立“学生中心”人才培养理念,坚持五育并举办学要求,通过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严格规范教学环节,建立完整闭环的质量监控体系,加强教学内涵建设,注重实践教学,鼓励学生参加学科技能竞赛和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努力提升应用型管理人才培养质量。近年来,建设1门省级一流课程,立项省级以上教学改革项目17项,建设9门课程思政示范课项目,校企合作课程1门,校级一流课程4门,荣获校级教学成果奖2项。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企业经营管理沙盘模拟大赛、全国供应链运营管理大赛等比赛中获国家级奖励20余项,省级奖励20余项。6个项目获国家级创新训练项目支持,10个项目获省级创新训练项目支持,在第九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省级奖励2项。



科研发力,提升服务航空产业和地方经济能力。学院建有1个西安市科技局科技创新智库平台,1个校级低空经济产业研究中心。围绕应用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一级学科凝练学科方向,在物流与供应链优化、科学决策与优化、智慧财务、税务筹划、财务分析与决策、数字经济、低空经济等方向持续开展科学研究,建设有航空物流与供应链优化研究中心、航空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数字经济应用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学院积极联系航空企业和地方政府,近五年共获批各类纵向项目82项,其中省级以上纵向项目21项,横向项目64项,科研经费总额985.3万元,4个项目荣获陕西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1个项目荣获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学院服务航空产业和地方经济的能力逐步提升。



聚焦实践,注重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学院在人才培养中坚定不移地贯彻“应用型人才”培养思路。培养目标聚焦实践能力与职业素养,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将“解决生产一线较复杂管理问题能力”作为核心目标。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不断加强对企业人才需求的调研,企业管理人员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方案制定关注企业用人需求和学生未来发展需要。同时,在专业选修课中按照知识模块组建不同的专业方向课程群,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重视学生应用能力培养。课程设置中实践教学开课比例超过25%。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毕业设计选题超过80%来源于学生的企业实践。以学科技能竞赛为抓手,检验理论教学成果,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将学科竞赛的内容和要求融入日常教学,开设竞赛选修课和培训工作坊。



铸魂育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将“航空报国”精神作为学生综合素养培养的价值主线,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链条,实现了专业教育、思政教育与行业文化教育的深度融合。学院大学生励志宣讲团获批“一院一品”品牌创建重点项目,受益学生达3000人次;校企携手育英才,积极与顺丰速运、北京京邦达贸易有限公司(京东)等30余家行业企业开展务实合作,构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共同体”。狠抓学风考风教风建设,营造浓郁学习氛围;坚持多管齐下、分类施策,学院毕业生就业率突破90%。“爱心捐资暖人心”等资助育人、助老扶幼事迹被“三秦都市报”“西安发布”等10余家主流媒体广泛报道,提升了学院社会美誉度和影响力。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在校外建立10余家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积极开展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连续两年获评省级优秀单位及团队。





经济管理学院将以本次审核评估为新起点,继续加强学科内涵建设,深化校企合作,培养出更多的“基础厚、融合强、能力足、应用好”的高素质应用型管理人才。(文、图/经济管理学院 审核/张鹏 史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