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审核评估 共绘发展蓝图 | 车辆工程学院巡礼

发布日期:2025-10-17    浏览次数:


在汽车产业加速迭代、人才需求持续升级的背景下,车辆工程学院立足专业特色,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育人为根本、以产业为依托,系统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致力于为汽车产业输送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

党建领航强根基,红色赋能育汽车人才。学院党总支强化政治引领,将理论学习与专业教育相融合,打造“汽车人讲党史”“车辆大讲堂”等品牌活动,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进课堂、进头脑。依托“党员教师科研团队”“学生党员科创先锋岗”,实现党建工作与科研创新、学科竞赛的深度融合。组建“党员志愿服务队”,深入敬老院、社区开展志愿服务,到车企一线实习实践就业,利用假期走进中小学普及党史知识。通过“党支部建在班级、党支部进宿舍”模式,发挥学生党员在学业帮扶、学风建设中的示范作用,营造“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院高质量发展。


502DA


深化产教促融合,校企协同筑育人平台。学院始终将校企合作作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路径,先后与吉利汽车、大运汽车、奇瑞汽车、长城汽车等多家行业头部车企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形成“校企协同、双向赋能”的育人机制。邀请企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聚焦汽车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技术等领域优化课程体系,推动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精准对接。开设“理想班”等企业订单班,实施定制化培养,企业全程参与教学与评价。组织学生赴大运汽车、吉利汽车、神州租车等多家车企一线开展生产实习,在实践中提升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联合企业捐建校级“汽车科技文化馆”,是学院校企合作成果展示的重要窗口,不仅成为了学生了解汽车产业发展历程、学习专业知识的实践课堂,也为人才培养提供了优质的硬件支撑。


A6672


紧跟产业新变革,构建教育教学新体系。学院紧跟汽车产业新变革,聚焦面向岗位需求的汽车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深度剖析并着力解决目前普遍面临的人才培养更新迭代缓慢与产业颠覆性变化造成的职业岗位需求匹配度低的矛盾,构建了“一线两路三平台四融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近年来,学院在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方面成果显著,获国家级教改项目1项、省级教改项目4项、省级一流课程5项,建成校级教学平台2个,获校级教学成果奖4项。教师在省级教学竞赛中获奖5项,校级竞赛获奖20余项,陕西高校优秀青年人才支持计划1项,学生获国家级学科竞赛奖项32项、省级奖项20余项。


392D9


6F0BC


深耕科研破难题,创新驱动专业实力。学院以汽车产业技术需求为导向,持续强化科研创新能力,科研成果不断取得新突破。学院教师科研方向紧密对接汽车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技术等产业核心领域,先后承担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级科研项目40余项,横向科研到款累计超千万元,实现科研与产业需求的深度联动。出版专著与教材十余部,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其中SCI、EI检索26篇。授权专利160余项,含发明专利60余项,技术创新能力持续提升。积极参与行业标准建设,先后参与制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6项,为汽车产业规范化发展贡献专业力量。


A49F3

7C7F6


聚焦育人新目标,培育汽车专业匠才。学院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赋能汽车人才成长”为核心,构建“专业引领、实践赋能、五育并举”的学生工作体系。依托“产学研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入企实习,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夯实专业功底。打造“汽车文化节”“恩智浦智能车”“NIRVANA赛车队”等品牌项目,以赛促学激发创新活力,在国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实现育人课堂+产业一线的新模式。建立“辅导员+专业导师+企业导师”三维指导模式,全程护航学生学业与职业发展。举办“车企专场招聘会”“简历精修工作坊”,近五年毕业生就业率稳居学校前列,学生持续就职吉利汽车、奇瑞汽车、大运汽车、长城汽车等车企,成为汽车产业升级的“新鲜血液”。 常态化开展学业帮扶与困难资助,让每一位学子都能安心逐梦,用精准关怀守护成长之路。学院始终将劳育、体育作为育人重点,开展“自己动手除草种花”等美化校园的系列劳动教育活动,组织师生篮球赛、乒乓球赛、羽毛球赛等“老师喊你来打球”系列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D59EA


从党建引领到教学革新,从科研攻坚到多元育人,车辆工程学院始终以培养汽车产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使命。未来,学院将继续深化产教融合,优化育人模式,在汽车人才培养的道路上持续探索,为汽车产业创新发展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文、图/车辆工程学院 审核/周小勇